文|沈嵩男

編輯|斯問


短影片、直播電商,開始生長出預料之外的業態——線上藍領招聘。


線上投簡歷、面試,包辦入職。對於白領群體,求職似乎天然是一件“線上化”的事。但對藍領群體而言,走進錯落在城市各地的中介機構、勞務市場,或是在“老鄉介紹”下,直接前往多處於城市邊郊的工廠應聘。這些,才是找工作最常規的方式。


而據公開資料,我國由製造業、餐飲業等第二、三產業構成的藍領員工,整體規模達到4.26億人,遠大於約1.8億人的白領,藍領才是勞動市場最主流的人群。但與此同時,藍領招聘的線上化率僅為5%。白領招聘,則超過50%。


線上招聘可以降低求職成本,提升撮合效率,降低資訊差。但藍領勞務市場用工規模大、需求彈性強,員工流動性高,更信任社交關係,這些都是藍領招聘線上化率低的原因。主做湖北市場的“工無憂”勞務中介人士徐先生向記者表示,過去藍領線上招聘,主要靠58同城、趕集網這些生活綜合服務平臺。首先是貴,其次目前的招聘效率也不太理想,可能和平臺頻發的一些信任危機有關。


如今,玩著手機長大的00後走入社會,藍領招聘也迎來了進一步線上化的趨勢。傳導到供給端,如今的勞務中介們,更願意用短影片、直播進行招聘。徐先生稱,目前機構有數十個招聘賬號,每個月能成功推動二十多人入職,線上業績佔公司總業績比重已過半。記者觀察發現,粉絲量達幾十萬的工廠招聘頭部主播,直播同時線上觀眾規模可達數千人。而普通幾千或幾萬粉絲的腰、踝部主播,觀眾往往僅幾十到百餘人不等。


在部分從業者的表述中,透過短影片、直播進行藍領招聘,效率高、成本低,也比較契合當前疫情下跨區域人員流動的管控要求。但我們對參與其中的勞務中介、平臺以及廠方等多方進行了解之後,發現這一新興業態,也面臨著不小的關於信任與監管的挑戰。


工作、待遇和廠妹


如果你是一名藍領工人,那麼當你開啟快手、抖音這些平臺,會發現在娛樂之外,招聘相關的短影片、直播,正頻繁出現。

短影片平臺上花樣百出的藍領招聘內容


短影片招聘主要有兩種方向。一是原生工廠生活的展示,可以理解為“藍領vlog”。出鏡者多是年輕廠妹,以員工視角介紹工廠的吃喝住行,以及工作日常,接近於“招聘軟廣”;另外,也有直截了當的純招聘廣告。一般以工廠車間、年輕女孩作為背景,由上自下,平鋪直敘地以文字或語音形式,介紹工作待遇、內容。


“這很正常,電子廠工人男性為主,出鏡肯定要選擇女性。”徐先生解釋為什麼招聘主角多為女性。他補充到,很多求職者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廠妹多不多”。


“招聘軟廣播放量情況會更好些,但可能受眾不會那麼精準。直接的廣告,在稽核層面容易受阻,播放量一般也會受限。”徐先生介紹,短影片內容的素材來源比較多元,可能是自己去廠區拍,也可以讓合作的工人幫忙拍攝,或者在網上搜集。


做短影片招聘的,不止中介。一些知名製造大廠如比亞迪、富士康、歌爾股份等,是首批吃螃蟹的企業,如今正廣泛透過短影片平臺直招員工;而企業的員工們,也常常會在“內推獎金”的刺激下,釋出招聘影片以吸引人入廠。


比亞迪員工李可來,曾在短影片平臺曬出額度為2000元的內推獎勵政策。公司員工推薦老員工二次進廠的,推薦人可得獎金500元,被推薦老員工獲得1500元。而推薦新員工入廠的,推薦人可得1500元,新員工可獲得500元獎金;富士康去年的內推政策為推薦人和被推薦人各獎勵1800元。據報道,如今有一萬名富士康員工,在短影片平臺上以招工作為兼職。


此外,還有“招聘直播”。


企業、中介在透過相關資質稽核後,可在平臺開啟招聘直播


招聘直播,形式與帶貨直播迥異。首先主播大多以工廠員工的身份面向觀眾,身邊的副播則往往“假裝工作”,直播間屬於對工廠場景與工作內容的模擬。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工廠招聘直播,主播也都是女性。


同時,招聘直播內容相對統一。以介紹工廠情況、工作待遇的“硬廣”為主。當然,也有少量的不同崗位輪播展示、娛樂秀場等創新。因可以與求職者進行實時互動,答疑解惑,所以直播的招聘效率一般比短影片更高。


“直播間裡回應求職者疑問的話術,對中介而言信手拈來,線下中介機構都會培訓這些。”在無錫從事勞務中介行業的吳哥對記者表示,如今招聘直播行業中的話術,就是對線下中介話術的複用,這套話術經受過無數求職者的“考驗”。所以我們發現,主播對任何崗位相關的質疑,幾乎都能“應答如流”。


女主播在直播中會稱自己還單身,可以來廠裡找我


而帶貨直播中的商品位置,在招聘直播中則被“報名表”替代。表格結構比較簡單,求職者往往也僅需填寫姓名、年齡、電話等基本資訊。


“這有行業自身的侷限性,將人員篩選前置在資訊收集層面可行性不高。不是說他們願不願意填,而是求職者資訊填寫的能力達不到。所以招聘中介提供的表格往往都很簡單,寧可後續花更高的時間成本去篩選。”有業內人士說明到,很多中介和求職者溝通的第一句話是“26個字母能不能認全”,所以提供一個很詳細的表格讓人填,根本不現實。


隨著行業走向規模化,專業機構也開始介入。據公開資訊,快手已合作山東某企業管理公司,共同提供直播帶崗服務,該公司旗下有500餘直播帶崗主播,其中自運營主播43人,合作主播400餘人,為歌爾股份、立訊精密、歐派家居等企業供給勞動力。


招聘直播、短影片,已實質性地成為勞務市場的重要構成。快手將包括短影片、直播、會場等諸多形式的招聘業務整合為“快招工”業務,據其今年二季度電話會議透露,截至6月,“快招工”業務簡歷日投遞峰值超過36萬,量級達到行業第二;抖音電子廠招聘相關短影片有數十億播放量,但直播規模還很小。有中介對記者說明,抖音目前並不扶持藍領招聘直播,企業要做這個業務,要走很長很繁瑣的申報流程;事實上,BOSS直聘近年來也在推動藍領直播招聘業務,在2021年9月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其就與上汽通用汽車、娃哈哈等企業合作進行了直播帶崗。


“快招工”話題累計作品數和播放量

左為3月底資料,右為9月底資料


一場直播收下17萬份簡歷


據人社部最新公佈的資料,生產操作工、基層技能人才等一線工人常年短缺,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5以上(求人倍率=有效崗位數/有效求職人數)。這背後反映的是藍領用工市場供需關係的失衡,而理論上,短影片、直播等新型招聘形式,基於海量的使用者群體、推薦演算法,有利於擴大供給,提升撮合效率。


“藍領招聘線上化有利於提升面向藍領的職業供給的規模,豐富結構,最大化減少原本普遍存在於藍領求職領域的資訊差。”北京汽車高階技師吳端華曾表示,而這對求職者來說,意味著更具 “比價”“選擇”空間。曾有帶崗主播在直播中吐槽,因為短影片平臺上招聘資訊比較多,所以經常有求職者以同行給出的待遇做籌碼,在返工費、工價上來和他討價還價。


“傳統的招聘中,勞動者對單個用工單位是被動接受選擇的狀態。由於搜尋成本較高,藍領勞動者無法處理大量資訊,一般是碰到什麼單位招工就先幹著,不適應或不滿意再跳出來重新選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張成剛補充到,線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藍領階層的求職成本,因為招聘資訊獲取,需求溝通等事宜在線上落實,能省下求職過程中的車旅、住宿成本。


對工廠、中介來說,則能透過線上化,降低招聘成本。


富士康即使在用工淡季,招聘成本也可達4000—6000元每人。普通餐飲商戶招一名服務員的成本,也大概在500—1000元左右。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於,線下招聘往往需要在人流密集地區,承擔高昂的地租成本。也需要大量中介四處釋出傳單,招徠使用者。而這些成本,在線上將得到精簡。主播辛巴曾舉辦過招聘直播,單場收到的簡歷多達17萬份。徐先生介紹,其公司賬號早期釋出的影片,播放量能輕鬆突破十萬。


一個人一部手機,就能剪出幾十條招聘影片,面向平臺億級使用者做分發。這樣的單位成本,線上下招聘幾乎不可能實現。不過,短影片、直播招聘的精準度和質量存疑。辛巴在收到17萬份簡歷後,並沒有公佈實際入職的員工數量,業內曾質疑或在於實際入職比例不理想。南京建鄴區某企業人事曾表示,“很多時候因缺乏受眾精準度,真正入職的很少,再加上組織一場直播帶崗耗費較大,我們今年沒有舉辦此類活動。”


也有某餐飲新品牌人事負責人曾發出感慨,因為業務擴張,透過中介在線上招來的近百名名員工流動性很大,部分新人幹了兩三個月就走了,中介費的價效比太低。


短影片招聘,終於信任


藍領群體之所以信任基於社交關係的求職方式,一大原因就在於,當下的勞務中介,經常發生剋扣薪資、改變工作內容、工作量,乃至釋出虛假職位等問題。據網上統計,“黑職介”產業鏈從業人數高達160萬,透過釋出虛假資訊、亂收費、網路詐騙等方式,年牟利約1100億。


圖表來源於:洞見資料研究院


“其實我認為,對藍領工人來說,招聘資訊多不多反而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真實性。”吳哥說到。


“虛假資訊不分線上下,但如果是透過線下機構,中介他的房子在那裡,員工在那裡,他在欺騙求職者的時候,他會悠著點,因為人家是可以找上門的。但如果招聘全部發生在線上,一方面是降低了中介行業的准入門檻,商鋪也不用租了,員工也不用招了。還有就是一些黑中介會更肆無忌憚,因為他只要賺到了人頭費,把你聯絡方式一刪,你根本找不到他。”


吳哥補充到,有些中介的欺詐套路很低階,但對於那些剛走出校園的小年輕來說,他們沒有社會經驗,也缺乏思考的自覺性。“之前就有小年輕來問我,說吳哥我想去上海打工,那裡有中介和我說40元一小時,每天10小時,雙休。你想想,他一個沒學歷沒技術的,月入接近萬把塊錢,現實嗎?又不是招工旺季。”


吳哥自發地在網上進行黑中介套路揭秘,也願意為不少年輕人提供招聘指導。“招聘環節其實是很長的,前端招聘資訊的釋出,供需的匹配只是一環,而發生在平臺外的後續待遇、福利的落實,恰恰容易成為平臺稽核、監管的盲區。”


從目前中介、工廠的參與度來看,如今藍領招聘在短影片平臺有了更多的形式創新,但其實侷限在招聘履約全程的前20%。後續如入職、工作內容確認、待遇落實、社保繳納,乃至工期結束後的激勵獎金髮放,剩下的80%環節平臺都尚未能參與,仍是沿用的傳統模式。而這些缺席的環節,對藍領工人來說意味著各種不確定性。


當然,短影片或是直播招聘,天然有“良幣驅逐劣幣”特性。在平臺做招聘直播的機構持續接受著使用者層面的監管,存在欺詐行為的機構將難以持續經營。與此同時,目前相關平臺也在嘗試進入招聘的後端環節,如對合作工廠以及入職員工進行調研、考察,對違規行為進行追責。


“中國無數的小工廠,甚至是小作坊,才是消化藍領階層的主力。而不是大廠。所以介入後端工廠做調研、追蹤,是最重最累的活,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還是觀察先吧。”吳哥對平臺的作為,仍持保留意見。


“社會上還有很多事情做得不那麼高效,得為老鐵們創造價值。”快手CEO程一笑曾如此解釋平臺推進招聘業務的初衷。但在為老鐵們創造價值之前,我們相信更重要的是保護好老鐵們。



阅读原文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