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4現貨開售當天,美團無人機僅耗時5分56秒就完成第一筆iPhone訂單的配送。從店門口通宵排隊搶新機,到手機用外賣送上門,這一切不過發生在數年之間,“萬物皆可即時零售”正在成為現實。
如果說iPhone代表了即時零售本地供給覆蓋的廣度,那麼無人機則代表了即時物流的速度。20年前,電商平臺大戰與“通達系”快遞崛起並駕齊驅,如今,即時零售火熱的背後是同樣硝煙四起的即時物流市場。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和美團配送釋出的《2021-2022中國即時物流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即時物流行業規模達294億單,覆蓋6.33億使用者。按2021年全國快遞業務量1083億件計算,即時物流行業體量已經達到快遞行業的1/4。
即時物流能再造一個萬億規模的物流細分領域嗎?即時物流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不管答案如何,就像如今沒有人會再用“電商物流”來概括現有的快遞行業一樣,“外賣配送”一詞用在即時物流身上已經不合時宜。
20年來,兩次疫情催生了兩種電商和物流形態,深刻改變了中國的消費品流通體系。
2003年,非典疫情在各地蔓延,線下零售業大受打擊,電子商務的發展迎來契機。當年4月,馬雲秘密召集了十來名員工,要求他們去完成一項秘密任務——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一個C2C商品交易網站。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淘寶網上線。
其後京東、拼多多等玩家入局,電商行業迎來真正的大發展。
與此同時,快遞行業增速進入快車道,2003年快遞業務量達到1.72億件,同比增長22.81%。“江浙滬包郵”開始成為網路上調侃的談資,次日達、隔日達物流服務逐漸成為電商標配。
“順風順水”發展20年,物流行業在新冠疫情下面臨新挑戰。目前,各大主流快遞企業的物流體系依據“全國一張大網“的邏輯搭建,其順暢運轉的前提有賴於全國交通網路的互聯互通,因此,一旦某個城市實施封控,或承擔中轉、分揀等重要角色的物流倉庫因疫情被關閉,跨城快遞物流體系就會陷入癱瘓。
在這一挑戰下,反而是依託城市本地供給、網格化體系的即時物流逐步展露優勢。
上海疫情期間,在快遞卡車堵塞於城外高速公路的同時,城內的外賣小哥忙碌地穿梭於大街小巷,即時物流以一種非意圖的方式成為城市應急物流的主力,托住了民生和應急物資的供給。
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消費者觀念也悄然改變,表現為消費行為碎片化、即時化,對確定性和時效性的要求不斷提高。
這一點在年輕群體總尤其明顯,《聚焦中國95後消費群體》報告顯示,超過50%的“95後”消費者希望在購物當天甚至半天內就能收貨,7%的消費者希望能在下單後2小時內收到商品。
從供給端看,實體門店經營在疫情下承壓,不少消費品牌開始意識到,線下開店還不是離消費者最近的方式,即時物流才是填補品牌與消費者距離的最後一塊拼圖。
今年3月,小米集團副總裁盧偉冰在微博上宣佈“美團搜尋小米之家,新品最快半小時到”,以線下店體驗著稱的無印良品等也在6月上線美團,618期間單門店最高業績增長近25%。
浙商證券資料顯示,在生鮮、零食、飲品等食品類消費方面,即時零售的滲透率已經與電商持平,目前潛力最大、增長最快的是美妝個護、消費電子和電器品類。
不久前,微博熱搜出現了“外賣當做快遞用”的話題,從消費者角度一句話道出了這場發生在同城物流領域發生的“權力交接”。而在即時物流市場內部,一個“新江湖”顯露雛形,白熱化競爭已經在所難免。
2019年被稱為“即時物流獨立元年”,這一年,美團配送、蜂鳥即配、順豐同城先後宣佈成立獨立品牌,達達也釋出了即時配送新品牌“達達快送”。
這一默契的動作,意味著在這些場內玩家看來,一個不依附於上游商流、向全渠道開放運力的即時物流行業已經水到渠成。
就發展路徑看,從外賣服務鏈條獨立、從快遞網路孵化和原生獨立平臺是即時物流平臺的三種常見模式。
作為最先組建即時物流運力的玩家,外賣平臺在即時物流市場佔盡先機。在運力規模方面,外賣平臺在覆蓋城市數和騎手人數方面均居前列;在即時物流的主要細分市場餐飲領域,美團配送和蜂鳥即配兩大巨頭也處於絕對優勢。
這兩點構成了外賣平臺即時物流進軍零售、跑腿等新業務的基本盤。
相比起餐飲外賣訂單較為集中的特性,新業務訂單在時間分佈上更為均勻,對於外賣平臺而言,進軍新業務的同時,運力的利用效率也同步提高,其運力成本不升反降,這也是外賣平臺的即時物流一直具備價格相對優勢的原因之一。
與美團配送從商流平臺獨立的發展路徑不同,順豐同城是傳統快遞企業向即時物流橫向拓展的典型案例,在發展過程中也充分利用了順豐原有快遞網路的優勢。
一方面,順豐同城憑藉順豐速運在快遞領域良好的口碑,在即時物流市場上獲得一些大客戶的青睞,順豐同城前四大餐飲客戶貢獻了平臺22.5%的訂單量;另一方面,順豐同城也承接了大量來自順豐快遞的最後一公里配送訂單,2022年上半年,順豐控股為順豐同城貢獻了15.4億元,營收佔比達到35%。
訂單高度集中的特點固然為順豐同城帶來穩定收入,但也削弱了平臺多元化發展的可能性。從這一角度看,不難理解順豐同城先後推出豐食、埋單單等產品的嘗試,目的顯然是希望透過切入上游商流,以擺脫對大客戶的依賴。
“第三方”是達達快送身上最鮮明的標籤,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外賣大戰最激烈的2014年,憑藉第三方配送平臺的定位和眾包運力的低成本運營,達達網羅了大量長尾商家的訂單,在外賣巨頭的夾縫中成功卡位即時物流市場。
2016年,達達與京東到家合併,彌補了商流的缺陷,但是第三方配送平臺的色彩並未減弱,目前除了承接京東到家的自有商流,其較低的運力價格也吸引了眾多中小商家。
達達快送的成本優勢主要得益於其以眾包為核心的運力模式,這也幫助其搭建了僅次於外賣平臺的配送網路,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運力穩定性。
不難看出,無論是哪種發展模式的即時物流平臺,在降本增效的壓力下,其大趨勢都離不開“從上游獨立、向更多商流開放”兩大關鍵詞,即時物流平臺競爭的焦點,也越來越集中在自身的核心能力構建。
全新的業態必然演化出新的底層商業邏輯。在即時物流領域,“快”只是結果,與新需求、新場景相匹配的即時物流履約能力體系,才是那個至關重要的過程。
以美團配送為代表的即時物流主流品牌,正在透過不斷重塑自身組織結構、重構行業生態以及提升服務質量和科技應用能力,以期在新賽道的競爭中保持優勢、鞏固領先地位。
一是不斷加強運力穩定性。過去,快遞的時效以天計算,次日達和隔日達對消費者來說分別不大,如今,即時零售的配送時效以小時甚至以分鐘計,極低的容錯率考驗著即時物流平臺的履約韌性。
一位零售門店的外賣運營負責人透露,由於該零售品牌24小時營業,在為自有平臺的外賣小程式選擇物流時,最看重的還是接單率這一指標,即門店向物流平臺派單後有多少比例的訂單能在規定時間內被騎手接單,尤其是在深夜時段,一旦運力不足就只能選擇暫停線上接單,一般而言,物流平臺全天的接單率要超過9成才算及格。
接單率與即時物流平臺的運力儲備、運力構成密切相關。在運力儲備上,騎手人數高達527萬、覆蓋全國2800多市縣的美團配送具備密度最高、覆蓋最廣的配送網路,競爭優勢無疑最強;在運力構成方面,專送運力具有更高的組織性,應對全天候、多場景需求時能提供更強的履約保障,眾包運力則勝在覆蓋廣度上,因此,如美團配送、蜂鳥即配等兼具專送和眾包運力的綜合性物流平臺,比單一的專送運力或眾包運力平臺穩定性更高。
二是打造與即時物流相適應的供應鏈。即時物流不是跨城快遞的簡單延伸,其面對的需求端具有分散化、多元化、個性化等新特點,而另一邊的本地供給則存在大量的中小微實體門店,在倉儲、分揀、打包等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短板,這都要求即時物流平臺對現有的供應鏈體系進行重構。
為了彌補商戶線下供給的商品在品類、質量、倉儲等環節的不足,2020年,美團開始探索施行“閃電倉”模式,由商家建倉,美團專注於幫助商家線上經營並提供專業化的配送服務,顯著提高商家的運營和物流效率。
針對商超領域,達達則推出“達達優揀”系統,為商超門店提供揀貨服務,服務於門店的訂單揀貨、商品打包、訂單交付等各類工作,幫助商家在揀貨這一環節提升效率。
三是透過定製化解決方案提高履約質量。配送環節的時效、安全、服務質量,直接關係產品的使用者體驗,隨著即時物流服務的品類越來越多,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配送解決方案。例如送電子產品,更注重及時和安全;送鮮花蛋糕則更需要注重配送中的碰撞和耗損。
在這方面,深耕即時物流多年的美團配送,針對餐飲、零售、醫藥、企業服務和同城幫買幫送等場景均有不同體系的解決方案,已經為超過800個餐飲零售品牌提供了定製化運力服務。
專注高階配送的順豐同城,另闢蹊徑切入低頻場景,透過“順豐同城+倉儲”、“順豐同城+冷運”等定製化解決方案,服務對履約質量有更高要求的商家。
四是加快智慧配送裝置的研發和投入使用。科技在下一階段的競爭中將扮演更重要角色,一個訊號是,先進的智慧配送裝置已經逐步進入即時物流線下場景,並實實在在提高了配送效率。
開頭提到的美團無人機,截至今年6月已在深圳4個商圈落地,航線覆蓋10餘個社群和寫字樓,為近20000戶居民提供服務,並且面向真實使用者完成訂單超5.8萬單。
疫情期間進入上海支援保供的美團自動配送車,目前也已在室外全場景實現超過240萬訂單的配送,自動駕駛里程佔比超過97%,初步具備自動配送規模化運營能力。
對於即時物流,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研究室主任周志成這樣評價,“即時物流連線著成千上萬的零售商家和騎手,編織形成新型物流基礎設施網路,支撐社會消費規模穩步增長,助力強大國內市場的轉型升級。”
歷經不到10年的發展,即時物流完成了從“外賣配送”到物流行業新貴的躍遷。作為末端物流重要組成部分,當即時物流日益融入中國物流體系,其發展能級必然要再上一個臺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