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經常被父母罵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哪裡做錯了,滿肚子委屈,只知道捱罵是因為他們生氣了!


這樣的情況真的很常見:


你再不去刷牙,媽媽生氣了

你再不回家,媽媽生氣了;

你再哭鬧,媽媽生氣了;

你再去踩水坑,媽媽生氣了;

你再磨磨蹭蹭就是不好好吃飯,媽媽生氣了!


生活中,面對孩子的淘氣、不聽話行為,很多家長都會來一句“你再這樣,我就生氣啦”!



表面上看這個方法好像立竿見影,能鎮住孩子一時,可是其實這麼做無異於飲鳩止渴,孩子會認為媽媽生氣了,我才需要刷牙、才需要回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生氣不該成為管教孩子的理由!


微博上看到一位網友的經歷:


上次坐高鐵,一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總是拿腳使勁踢我椅子,持續了很長時間。


我回頭跟他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椅子了?”

他媽媽說:“別踢了,阿姨生氣了。”

首先,我真的沒生氣。其次,就算我生氣了,其實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告訴孩子,他做錯了,錯在哪裡。

你應該說:“不要踢別人椅子,這是不禮貌的。”


這個媽媽教訓的原因說錯了,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周圍人不生氣,我幹什麼都可以。”



同樣的道理,“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只能教會你的孩子看臉色行事!


“你再不聽話,媽媽要生氣了”,這很明顯在用自己的情緒威脅孩子,只會暴露我們自身對孩子的無能為力。


孩子雖然會因為害怕看到媽媽恐怖猙獰的臉而乖乖聽話,但是他很聰明,知道你其實無計可施。


之後他就會挑戰你的底線——只要媽媽沒生氣,就可以繼續不聽指令!

直到媽媽說出這句話,他就明白——這下是真的要聽話了,媽媽生氣了!


所以,“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這樣的表達,不能教會孩子行為對錯,只能教會他“看媽媽臉色行事”。



閨蜜群有媽媽分享了一段教育孩子的經歷:


對調皮的兒子發了一頓脾氣,氣頭過去後,她問孩子:“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


兒子一臉茫然看著她說:“我惹媽媽生氣了,下次不會了。”


這位小仙女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生氣、發脾氣並沒有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本身!



孩子認識不到錯誤,就難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喜歡推卸責任。而且孩子會不斷試探家長的底線,一次次在犯錯的邊緣試探,更是給以後的教育增添了麻煩。


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家長常常對6歲前的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那麼孩子慢慢就會養成消極的負面人格,併產生自卑憂鬱的心理,也害怕與陌生人相處。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活得很累,也難得開心。一方面,他需要刻意去討好周圍的每個人來認可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他自己的需求也在蠢蠢欲動,這就很容易導致他陷入一種矛盾的境地。


這兩種情緒交織時間長了會讓孩子自卑,甚至感到憂慮,對孩子產生很大的殺傷力!



比起生氣,“人美話不多”更有力量!


其實,生氣憤怒的根源是你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只能憑本能簡單粗暴的威脅恐嚇孩子


對待孩子的言行,小仙女們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用生氣來管教孩子。


不管孩子做了什麼樣的事,也不管這件事我們如何不滿,在跟孩子溝通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


  • 他的某個行為需要改進,但我們對他的愛永遠不變;

  • 引導他作出行為上的改變,不是為了討好他人,而是幫助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告訴孩子原則和底線之後,你只需要做到“人美話不多”就可以了:


學會一招,告別吼叫式帶娃



如果媽媽經常控制不住情緒,可以給孩子講講“耐心餅乾”的故事:


媽媽情緒崩潰,如何讓孩子理解?

聽聽【一塊餅乾的故事】



而且,執行過程中如果對待孩子保持“有愛有原則,人美話不多”,你會發現自己的耐心小餅乾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父母最重要的修行,就是能夠做到單純執行愛和規矩,不輕易被自己的情緒左右,不把憤怒的能量釋放到親子關係中。


因為,比起生氣,“人美話不多”更有力量!


願所有的父母都能放下“張牙舞爪”的姿態,不再用權威控制孩子;而是真正放慢腳步,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耐心陪伴孩子成長,成為孩子最堅實的鎧甲!


阅读原文
在看